欧洲之巅留一米 

(5641.2015.08.11.10:00)

 

厄尔布鲁士峰高5642米,在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边境,1874年由英国人首次登顶。几经辗转,终于成行,也终于学会了止步于巅峰之前。

从香港,到成都,到北京,到莫斯科,最终到了矿泉城。来接机的是俄罗斯的高山向导Oleg。年过半百,经验丰富,夫人也曾是登山者, 女儿刚在攀冰世锦赛上拿了铜牌。一提起女儿, Oleg总是满脸的自豪。山上山下,无论我们问及什么,他总是淡定温柔:“no problem。”这些年我在各座山里遇见的优秀向导都有一份这样的不慌不忙。



三个小时的路程来到了山脚的营地Baskan 山谷。风格迥异的各国登山者都会在此整理装备。第二天,我们便开始了适应性训练。从2300米到3000多米,回到2000多米;从3700到4200,再回到3700;再从3700到4700到3700米。连续几天,上上下下,反反复复,满脑子想的只是呼吸、走路、摆臂、抬腿。没有任何时刻可以像现在这样纯粹地关心呼吸。上了山,海平面上那些习以为常的琐事都成了头等大事;而平日里种种要事却变得无足轻重了。或许大脑里也没有足够的氧气再去思考山下诸多作茧自缚的复杂了。人事无常,其轻重缓急也都因着因缘际会互为转换。最后的最后,或许都要学会与自己和解,与时间和解吧。

第三天,我们便搬入了位于3700米的汽油桶营地。这座山在二战时成了德军和苏军的争夺焦点。战后这座山变成了滑雪和攀山圣地,这些汽油桶就成了登山客的“五星级酒店”了。汽油桶边上有个小厨房。夏季的厄峰雪线已经很高了。每个团队都要从山下扛上几桶水,算是交给厨房的份子钱,厨师玛利亚才好给所有团队一起烧水做饭。有个铁皮屋挡风遮雨,一日三餐有热水热食,这已经是登山中的奢侈享受了。虽然下山后回想每日为了保持体力逼自己吃的面包抹橄榄菜加厚奶酪厚黄油的味道就有些翻胃(在山上的第三晚就梦见回香港吃清蒸石斑了),但那时却有着彷佛吃着满汉全席的满足。


山上的日子很简单。每日训练完回营地,各国团队就会在汽油桶前晒太阳,晒睡袋,晒衣帽鞋袜。从冰川背来雪水,烧开了,泡上金骏眉,对着雪山抿茶,闲聊与发呆。从苏联红军的装备到北京最地道的九宫格火锅;从彼得大帝的爱情到佛家的生死观;从天使投资的黄金定律到中国新兴的户外消费背后的文化转型;厄峰暖阳下,我们天马行空。山上的苦日子里我们笑声不断。以至于住在隔壁桶的两位来自巴斯克的兄弟称我们为“happy family"。风起时,我们便躲进汽油桶,听教练给我们上理论课,讲解装备管理,情绪管理,以及高海拔登山的各样风险与应对措施。科学的训练和行程安排,加之一个温暖包容的团队,厄峰成了我第一次没有借助任何高反药物而能成功规避高反症状的高海拔攀登。回想这三年的山路历程,才明白自己这三年彷佛在“蛮爬”。厄峰之旅才让我开始了解如何登山,除了登山的心态,勇气和体力之外,我开始体会登山的智慧(而非知识)。
 

登顶那天,天气极好。厄峰的倒影清晰地映衬在日出的粉色温柔里。L是第一次登山,就选择了厄峰,勇气可嘉。登顶那天,哪怕走到哭,走到吐尽了这些天吃的所有橄榄菜,还是坚强地坚持着。登顶那一刻,她便是高山上最美的雪莲。X体能极好,只是苦了与我们两位女生同行,一路上便与孙涛教练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诸多重活苦活。得知我睡眠不好,毫不犹豫地把他的超级防噪耳机让给我,一让,让了五天。登顶时,他一心关注队友,在最危险的横切路段自己竟然忘了挂安全带,却也走得悠然自得。而教练在我下山时,为了防止我斜坡滑坠,一直走在我的上方,一路上都把我的安全带拴在他身上,没松开过:“放心走,我不会让你摔倒。”那是冰天雪地里最温暖的话语。

登顶时,的确想哭。眼前是连绵不断的高加索山脉;云层下,是延续千年的欧洲历史。那一刻,人类是如此卑微,在无限的时间里,在广阔的空间里。然而,于我而言,厄峰的最美一刻,却是从山顶下撤的时刻。那时,咆哮的狂风都变得温柔,挣扎冲顶的人们都面带笑容,整个世界如此安静,与旁人无关。那一百多米的下坡,我信步闲庭于安静喜悦之中。原来一路向上努力坚持而来的自由,一定要遇上下山时这般的自在,才算圆满。

那些天,走到忘了身体的存在,走到莫名地开怀大笑,走到苦得想放声大哭,那是单纯得可以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刻。原来灵魂很害羞,只有身体完全孤独时,她才回得来。

回到文明里时,北京香港的各路朋友,接机送机洗尘接风。一不小心,造就了北京高校教师集体坐地铁的珍贵照片。到了北京才知道,上个月在青海转湖时遇见的沙陀寺的嘉央师傅在得知我去爬山后,为了保佑我平安,每日为我诵经一小时直到我回到北京。 大家的厚爱,感觉好幸福。

回到香港的家中已是凌晨,却早有了一桌可口的饭菜在等我。为了一个念想,我选择了远方,从此风雨兼程,只是苦了疼爱我的人担惊受怕。留一米,是谦卑,是敬畏,更是感恩。感恩山的宽容,让我们平安上下。感恩这些年一路行来让我看见美好,体会善良,感觉温暖的家人和朋友们!留一米,送给你们。以后的每一座山,都留一米,为了你们。

Back to Adventure